9月1日,由四川省社科联、成都理工大学主办的“以巴蜀文化之光为中华文明添彩”2025年四川省社科普及大赛决赛在成都举行。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屈晓华、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出席并为选手颁发证书。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出席并作总结讲话。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、副院长孙洪斌,省社科院党委常委、副院长廖祖君,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赵新等7位专家担任评委。全省21个市(州)社科联相关负责同志,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文博场馆等单位代表和市民朋友近600人现场观赛。决赛网络曝光量超20万次。
本次大赛以“以巴蜀文化之光为中华文明添彩”为主题,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”部署,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,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深化巴蜀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,强化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。自大赛启动以来,全省21个市(州)社科联积极发动省市两级社科普及基地、文博单位和个人,并先后组织举办各赛区初赛,广泛开展长达两个多月的社科普及讲解,选拔优秀社科讲解人才晋级复赛。经过初赛、复赛的层层选拔和激烈角逐,共有15位选手脱颖而出,在决赛的舞台上展开巅峰较量,为大众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社科盛宴。
决赛共设有自主命题讲解、随机命题讲解和现场问答三个环节,全面考察选手的社会科学知识储备、表达技巧与应变能力,检验选手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。
“经纬中国心:南充丝绸的守正创新”“盖碗茶里冲泡出的治理智慧”“假如陈子昂有朋友圈”“川剧脸谱艺术的变化之妙”……选手们以生动活泼的语言,深入浅出地剖析鲜活的事例,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极富感染力的讲解效果,将厚重的巴蜀文化转化为“听得懂、记得住、传得开”的社科讲解,充分彰显了社科普及的魅力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“思想的力度”和“文化的温度”,为增强文化自信、提高全社会人文素养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比赛结束后,受屈晓华书记委托,于丽作大赛总结讲话。她在讲话中指出,今年9月是《科普法》修订后的第一个全国科普月。在9月的第一天,举办2025年全省社科普及大赛决赛,并以此拉开科普月社科普及活动序幕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她总结了本届大赛的几大亮点:服务大局,展现社会科学的积极作为;选题丰富,讲解内容精彩鲜活;参与广泛,锻造社科普及人才队伍;创新宣传,传播效果显著提升。她讲到,希望社会各界踊跃参与、积极支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,让科普大赛不仅成为展示社科成果的竞技场,更成为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大课堂,吸引广大干部群众,特别是青少年争当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。
最终,来自广安实验学校的周红云等5位选手荣获大赛一等奖,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胡晨曦等10位选手荣获二等奖,来自内江师范学院的方乐娴等15位选手荣获三等奖。
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黄进,党组成员、机关党委书记张志怀,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郭强,省社科联机关各处(室)、社科馆,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、社科处、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观看比赛。
四川省社科普及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,逐渐成为我省最具影响力的社科普及品牌之一,是我省坚持守正创新,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讲台、展示汇报社科普及成果的精彩舞台、培育汇聚社科普及人才的重要平台。
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